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李鸿章与中国铁路
作者:朱从兵  年份:199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铁路 
描述:评价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必须将他创办铁路的有关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这样,就必须考案洋务运动与近代铁路建设的关系,剖析阻碍近代铁路建设的种种因素,洋务运动启动了铁路建设的引擎,反过来,铁路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作者:何东  年份:200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中法战争 中法和谈 
描述:自强运动,他选择了避战求和的对法策略,并与法国鉴订了《宝海三条》。当法国挑起战争后,李鸿章又适时推行以战谋和的对法策略,一方面对前方战局进行战术指导和物资支援,另一方面,推动中法和谈议结越南事宜。使两国先签《天津条约》,后订《中法新约》,最终结束战争。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预定目标,中国虽未落败,却为此战争支付浩繁。以致延误了随后的海防建设,使李鸿章早先拟定的国防、外交战略无从实现。
李鸿章与刘坤一关系研究
作者:蒋峥嵘  年份:200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刘坤一 晚清政治 
描述:李鸿章与刘坤一关系研究
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近代化思想的比较
作者:姚传德  年份:2014-10-28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鸿章与大久保利通近代化思想的比较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比较
作者:高翠莲  年份:198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高谁低。谁是谁非。本文认为:李左二人的洋务思想有根本相同之处。他们办洋务的大前提和准则是一致的,即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办洋务的人手段和途径也是一致的.其不同点不是原则上的不同,多是程度上的不同,具体方法上的不同,也有涉及实质性的东西和根本分歧.比较他俩的洋务思想拟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局势的认识和因应之方。2 两人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办洋务的目的。3,对洋人的认识和采取的对策 4.创办军事工业以御侮的思想。5 ,兴办民用工业与洋人争利的思想。6 国防思想。7 文化教育思想。8.洋务中的政洽思想.通过比较而发现他们二人的洋务思想各有不同特点。各有短长,瑕瑜互见总的来说,从治内看。李鸿章对局势的变化比较了解.洋务思想比较开明,注重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引进新的武器设奋和方法.而且他的洋务恩想不断进步他的洋务思想中比较重商.且具有与洋人争利 的思想和强烈竞争意识但他的洋务 思想中还夹杂着加强个人势力的因素。对外人事权过重,依赖过甚,难免故人抉制;而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比较重农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为国为民开源兴利,御侮性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以期最终自强自立,彻底摆脱洋人。所以他能做到利用别人而不人所制,以不辱国格,但后来他的洋务思想交得日趋保守,落后甚至停滞。从对外来说,李鸿章对自己的力量估计失当,过于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对外态度软弱妥协奴性十足,遇事往往速战求和,以苟且偷安,尤其在他晚年,因为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对洋人的妥协和依赖愈来愈强,以至威信扫地;而左宗棠则时常显出一身刚气,铮铮铁骨,有强烈民族自尊心,斗争性强,不是妥协求和,而是全力维护国家的利益。 文章还从思想根源上探究了二人在探索自强之路上,留下的足迹各有不同的原因所在。 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今日我国又面临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年代,这与一百年前的洋务历史竟戏剧般的相似。而李左洋务思想给今天提供的经验教训是:改革只限于移花接木,修修补补,无济于事,导干部的业务素质,不能以外行领导内行;学习和引进更要坚持独立自主,而不是一味依赖外人,只有这样才不至重蹈覆辙,才能让改革开放政策开花结果。
李鸿章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作者:刘振军  年份:198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锋,中国最先受到西方威胁的也是船炮,因而中国的近代化是从军事上开始的。李鸿章是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先驱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李鸿章在晚清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阐述。 一、李鸿章与淮军近代化,说明了淮军近代化的原因、途气历史过程及结果等。 二、李鸿章的洋务军事工业与军事近代化。阐述了李鸿章办洋务军事工业的原因,具体情况以及这些军事工业与军事近代化的关系. 三、派留学、兴学堂 陈 述了李鸿章派留学、兴学堂的原因,具体情况.及在军事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 四、李鸿章与近代化海军。概括了李鸿章对近代化海军的认识,李鸿章与近代化海军的关系。 五、李鸿章的军事自强思想。介绍了李鸿章军事自强思想的来源及其主张,李鸿章之中西军事比较观。 最后,分析了李鸿章的近代化海阶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李鸿章在晚清军事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
作者:黄俊华  年份:2004-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晚清 宗藩体制 
描述:策为例,说明他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 文章正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李鸿章与琉球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琉球问题时,摈弃了中国传统对待邦国“务虚名,勤远略”的做法,代之以国际法同日本交涉,主张琉球自主。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和态度的强硬。在日本的进逼之下,中国丧失了对琉球的宗主权。 第二部分,李鸿章与越南宗主权的丧失。李鸿章在处理越南问题时,起先变相地承认法越新约,使宗主权名存实亡;后又坚持对越之宗主权;最后则曲意放弃对越宗主权。他对传统宗藩政治的扬弃及法国的不断进攻,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第三部分,李鸿章与朝鲜宗主权的丧失。为保障东北安全,李鸿章劝导朝鲜开埠通商,帮助朝鲜自主,参与朝鲜外交,筹划联英、联俄,抵制俄、日。他的行为表面上虽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控制,但结果却使朝鲜叛华心理日益增强。加之日本的挑衅,经甲午一战,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第四部分,评判李鸿章在宗藩体制瓦解中的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宗藩体制内部的不平等、中国国力的衰落,使宗藩体制必然走向瓦解。李鸿章在处理宗藩事务中,将主权观念和“外敦和好,内须自强”的思想应用其中,自觉不自觉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
作者:王瑛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晚清条约 条约体系 
描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学术史回顾,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结构、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正文部分共七章。第一章考察了李鸿章条约活动的思想基因,其中华夷秩序到条约体系的转变是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时代背景,而传统文化的浸润与近代外交观念的汲取是其条约思想形成的思想因子。传统文化的积淀给予了李鸿章息事怀柔、诚信待人的条约策略合理内核,近代外交理念则为李鸿章条约交涉中实施以理为据提供了斗争手段。两种外交理念的交织不可避免会使李鸿章条约交涉行为及思想打上新旧杂糅的印记。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李鸿章对条约关系认同的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四个阶段体现了李鸿章从传统订约思想到条约公法思想的转变。第三章、第四章则对李鸿章在晚清的主要订约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第五章探讨了李鸿章以“诚信”为前提、以“力保和局”为目的、以增强国民守约意识为举措的“谨守约章”思想。这一条约思想,深刻体现了李鸿章与清政府对条约体系在近代国际交往中不可抗逆性的接受与调适。第六章主要通过1867年李鸿章所上《筹议修约事宜折》,阐述了李鸿章以自强为基础的修约观。并对李鸿章因国而异的修约原则,徐图缓之的修约方法以及成效甚微的修约实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第七章主要涉及复杂局势下李鸿章条约交涉的方略,如以理为据、惟力是视、区别对待、以夷制夷、情感沟通。 结语部分则结合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李鸿章在晚清条约交涉中的地位以及对晚清外交转型的推动等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进行了再思考,得出了李鸿章条约交涉屈辱是其对条约、公法的过分依赖,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的结果,更是时代的局限、国力的孱弱、体制窒碍的结果。
李鸿章与朝鲜问题
作者:王生怀  年份:199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朝鲜 朝鲜问题 宗藩关系 清政府 日本 
描述:李鸿章与朝鲜问题
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
作者:赵亚丽  年份:200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以夷制夷” 李鸿章 “联俄制日” 《中俄密约》 东三省交涉 
描述:开始热衷于“联俄制日”,1896 年,李鸿章与俄国又签订了《中俄密约》等约。但《中俄密约》不仅 没有实现“联俄制日”,反而为俄国扩大在华权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八 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军占领了东北。李鸿章不顾清朝内其他政治派别 的反对,坚持要在俄国事实上并吞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进而沦为俄国 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本文根据历史事实,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收集、整 理,运用历史分析手段,对论文有关内容进行探讨和论述;并尽量对 有关事件做出比较清楚的阐述和说明,力争使评论客观和公正,争取 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模糊认识给予澄清。